形态描述
体型略大(33厘米)、尾特长的深褐色及白色水雉。飞行时白色翼明显。非繁殖羽头顶、背及胸上横斑灰褐色;颏、前颈、眉、喉及腹部白色;两翼近白。黑色的贯眼纹下延至颈侧,下枕部金黄色。初级飞羽羽尖特长,形状奇特。
虹膜-黄色;嘴-黄色/灰蓝(繁殖期);脚-棕灰/偏蓝(繁殖期)。
虹膜-黄色;嘴-黄色/灰蓝(繁殖期);脚-棕灰/偏蓝(繁殖期)。
生境信息
分布范围:印度至中国、东南亚;南迁至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。
分布状况:以往为常见的季候鸟。现因缺少宁静的栖息生境已相当罕见。繁殖于中国北纬32°以南包括台湾、海南岛及西藏东南部的所有地区。部分鸟在台湾及海南越冬。
习性:常在小型池塘及湖泊的浮游植物如睡莲及荷花的叶片上行走。挑挑拣拣地找食,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。
分布状况:以往为常见的季候鸟。现因缺少宁静的栖息生境已相当罕见。繁殖于中国北纬32°以南包括台湾、海南岛及西藏东南部的所有地区。部分鸟在台湾及海南越冬。
习性:常在小型池塘及湖泊的浮游植物如睡莲及荷花的叶片上行走。挑挑拣拣地找食,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。
鸣声描述
地理区分布
IIA(S), IIB(S), VA(S), VIA(S), VIB(S), VIIA(S), VIIB(S), VIIC(R), VIID(R)
国内分布
河北,北京,河南,山西,云南西部和南部,四川,湖北,湖南,安徽,江西,江苏,上海,浙江,福建,广东,香港,澳门,广西,海南,台湾